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主张“礼”,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古代正统文化。
2、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学,解决了儒家思想的重要课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的意识形态。
4、唐代韩愈:道统问题,在唐代佛教过度繁荣,整个**的各个阶层都大谈佛教,但是,我们**是有一个独特的圣人传统的,我们原有自身文化传统的,面对佛教的巨大挑战,这使韩愈深深的感到本土文化传统的忧虑,因此他提出的道统问题。
韩愈反佛,将佛教视为异端,对佛教的三大政策:焚其书,庐其居,人其人,韩愈坚决的排斥佛教,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唐代的思想格局。
5、韩愈没有解决掉道统问题,之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6、明朝中期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心学,使得儒学回归根本,但是没能改变儒家思想发展到极端的趋势。
儒学**力: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
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众多文化流派中**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力智慧是当代企业***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孔子创立的先秦儒学、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以程朱理学为标志的宋明儒学、西学冲击下的现代儒学。
1、先秦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秦汉时期,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
2、汉代儒学: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采纳程朱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理学,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4、现代儒学唐君毅是当代新儒家群体中**有哲学修养的国学**。他学贯中西,既对西方哲学的掌握非常透彻,又能经由西方哲学的迂回重新进入**传统思想,从而促进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发。
唐军毅通过中西学会通策略的人文论述彰显出他在中西学会通方面的独特造诣。
儒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儒学的发展历程是: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古代的**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
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后,各种**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求**儒学的发展历程(表格)
儒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向理学演变;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孔子与**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起源 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正在走向瓦解崩溃,**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互相争霸,**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含义很广泛,几乎触及**生活各个方面,尔后孟子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增加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二、受到打击 秦朝的时候,**百科**开始进入封建统治阶段了,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非但如此,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江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三、成为正统 所幸的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西汉初年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强盛起来了,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于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集权的加强和**的巩固,也利于**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四、三教合一 因为儒学出现了危机,所以在魏晋至隋唐,儒学是进一步改造时期.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同 时,“中唐以后,天子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致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不过由于这些辩论的主题方向往往是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框架下展开的,目的是为了皇朝的“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故三教连称在唐代,虽然亦将三教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此时三教内的重心,已由佛教转入到儒家. 五、转型时期 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一曰程朱理学,二曰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将孔孟之政治伦理思想之人性论起点,升华至追问世界**存在之本体论高度,促成儒学质的飞跃.宋明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朱子学说.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学术权威.“存天理灭人欲”,儒学思想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六、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时期.此时出现了反专制蒙昧的呼声和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这段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萌芽,君主专制和封建**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七、近现代的发展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了给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